我們可以來想一個問題,當我們不舒服到醫院求診時都會想知道自己症狀的原因,也就是生了什麼病,會希望醫師給我們一個診斷。但如果仔細思考,大家會發現目前大多數的醫學診斷嚴格來說不是診斷,怎麼說呢?
舉個例子,當您用血壓計量血壓時,發現讀數很高,例如150/100 mmHg,假設這個時候醫師跟您說您罹患了高血壓,這其實是一個對症狀的“描述”而非“解釋”,但假若醫師跟仔細瞭解您的狀況後說,您的生活充滿壓力,常睡眠不足、三餐不定、缺乏運動,這使得您的壓力荷爾蒙(cortisol)上升,於是交感神經亢奮而造成血管收縮,您的AGT基因有變異,這使得您的身體製造較多的血管收縮素(angiotensin),因此動脈傾向收縮,同時您的腎上腺也會製造較多的醛固酮(aldosterone),這使得腎臟傾向再吸收鈉離子跟水分,而您確實平常喜歡吃“重鹹”。這是不是跟簡單的說您得到了高血壓有很大的不同,前者得到的是降血壓藥,後者則是做壓力管理降低壓力荷爾蒙,同時因應自己的基因傾向,避免攝取過多鹽分,或許這不一定可以完全的將血壓降下來,但這是合理的第一步,而藥物則是選項之一,且該用還是得用。